当前位置:主页 > 其他相关 >

时间的赛场第五期:程骏迪的破浪人生

发布时间: 2023-08-11 15:13:19 来源:上海体育

今年“全民健身日”和“体育宣传周”首次联动,上海体育博物馆联合上海音像资料馆推出上海体育人宣传企划《时间的赛场》。在8月7日-13日期间,每天为大家介绍一位老一辈体育工作者。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深耕多年,为体育事业奉献了一生,下面通过他们本人的口述,带大家了解上海体育的“前世今生”。今天的第五期嘉宾是程骏迪。


(资料图片)

我和赛艇的第一次接触

1953年,正值上海军管会要接管英国人的划船总会,由于它地处黄浦区,由地处黄浦区的山东路体育场负责接管。时任英国驻上海领事馆代表汤姆森,傲慢地质疑说“28条船,62支桨,你们中国人拿去又不会划”,意思你们接管没有用。实际上解放之前,是没有一个中国人划过赛艇,我们也没有看到过。

后来,我在船库中开体操训练班时,总不免看到船库中的船。每天看着这个船,心里总发痒。我从小在黄浦江边上长大,这个船没有玩过。我就找了王炳耀,两个人就找了一条双人艇下水去练。当时接管的时候,留用了两个中国工作人员是叔侄(曹文标、曹德钧),是原来英国人的船库管理员,他们看过外国人怎么划。

于是我们就听他们讲如何安装船桨等,装好以后,我们就离开码头划了。刚划几下船很快就翻了,我们也不在意,就把船推到码头边上,翻过来把水倒掉,爬上码头,重新再来。这样子重复了二三十次,后来出去就不翻了。

我的水上赛场

1956年11月份在杭州西湖举行四城市划船表演赛,是哪四个呢?上海、杭州、哈尔滨和大连。我不只作为运动员,还担任了教练的身份,负责选拔上海的参赛队员。比赛时,我负责划单人艇,并与王炳耀划双人艇。杭州航道布置在西湖里用一根根竹竿的桩子区分,搭得像“梅花桩”一样,整个西湖四条航道,间宽15米,直宽25米。第一队就是我跟哈尔滨队的李朝善,他是混血儿,个子比我高一头,我站在他旁边像小孩一样。

我们一出发后,李朝善就领先我近十米,但是这个老兄骨骼粗壮,划“梅花桩”不习惯,因为他在松花江训练的,松花江很宽阔。这里航道只有15米宽,他每划一桨都敲在竹竿上,影响了船的速度。我呢,瞄准六公园顶上的旗杆,形成了船尾水线对准旗杆,赛艇是背向前划的,只要船尾水线直,船就直线行进。所以我后面就不用看,发力一点也没受影响。到了500米时,我就领先20米,一直到终点,一路领先。

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,我与杨和华带队去参加奥运会。奥运会上我们吃了一个大亏,我们需要在当地租器材,当时美国那边好的船不会租给你的,所以当时把船库里比我们原来用的还要旧的船给我们挑。我后来也没办法了,只能挑了一条稍微好一点的,但是一测,它要比我们国内的船还要重15公斤。而且它的桨架是倒装的,我们的桨架是前三角的,他们的桨架是后三角形的,与我们平时训练的相反,这就导致运动员推桨没有数了。我就在船库里看是否有改装的零件,挑了四根桨架杆把前三角的角度给它拉出来,推桨位置到位了,就下水搞了五天适应性训练。

预赛、复赛,我们四人艇一度领先。到小决赛,受英国队一开始抢航犯规的影响,落后了英国队0.5秒,我们最终获得了奥运会第八名。不管怎么样,我们在器材不利的条件下,为我们国家在奥运会上拿了宝贵的一分,所以这个一分非常可贵。

图说:1984年第二十三届夏季奥运会中国赛艇队在奥运村合影

我的科研经历

1986年,我被调至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,来之前三十二年习惯于风里来浪里去,坐办公室一下子不太适应。我就总结自己三十几年来水上的经验,特别对双桨我自己有一套心得体会,写了二十多万字“双桨赛艇的技术训练与科研”一文。双桨训练,我从来没有失败过。包括到现在还派上用场,因为在东京奥运会拿金牌的陈云霞,四人双桨一号桨手是我的徒孙,姜述之的学生,姜述之带陈云霞的时候,我把这本书交给姜述之参考,要他按照这个训练。

当时体育科研所正在做赛艇的力学分析的课题。科研人员没下过船,不清楚赛艇的实际情况,我帮他们做了一些纠正工作。我在科研所待了十二年,十二年得了五个大奖。第一个就是1987年,课题是《赛艇铝合金架的研制》,因为原来赛艇都是铁架,进口的全部都已经是铝合金的,铝合金因为焊接比较特殊,要用亚弧焊,我在江南造船厂的学习就派用场了,所以这个知识面越广,思路越宽。所以第一个课题,1990年北京亚运会用了之后,获得了市科委的“新技术进步奖”。

程骏迪简介

程骏迪,1933年出生,新中国首批赛艇运动员。曾任上海赛艇队和国家赛艇队教练。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第一位从事赛艇项目的运动员,见证了上海赛艇运动的发展。并作为中国赛艇队教练率队参加了1984年第二十三届夏季奥运会赛艇比赛,获得女子四人单桨有舵手艇第八名和男子四人单桨无舵手艇第十名,书写了中国奥运赛艇第一笔。1986年调任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,获得多项科研奖项。

标签:

为您推荐